乳腺囊性增生症
乳腺囊性增生症是妇女常见病、多发病,就诊人数占门诊病人的一半以上,并随着经济、文化水平的提高,发病率不断增多。本病常见于中年妇女,25~40岁多见,青春期和绝经后少见,城市较农村多见。其表现为正常乳腺小叶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,特点为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组织结构紊乱。该病可分为生理性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病(乳痛症)和病理性囊性增生病两大类。由于这一类病变形态复杂,因而本病在临床上名称很多,如纤维囊性腺病、乳腺囊性病、乳腺结构不良、乳腺腺病、乳腺小叶增生、囊性增生病等。但无论哪一个病名都不能全面、正确地反映该病的本质,日前常将本病称为乳腺囊性增生症。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,但认为与卵巢内分泌激素水平失衡有关,性激索对乳腺发育及病理变化起着重要作用,雌激素促进乳管及管周纤维组织生长,孕酮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组织发育。正常的乳腺组织结构随着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变化,而相应发生着生理性增生复旧这一周期性变化;如果雌激素与孕酮二者之问比例失调,可引起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完全,组织结构发生紊乱,乳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末梢腺管或腺泡形成囊肿;也可能是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,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。此外还与不合理的妊娠、哺乳史、生活水平、精神因素等有关。
【临床表现】
1、乳房胀痛: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,大多在月经前(一般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)疼痛加重,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。部分病人可无此周期性变化。
2、乳房肿块:一侧或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,呈颗粒状、结节状或片状,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,质地韧,有弹性,可活动,以外上象限为多,可伴有触痛。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,为无色或黄色。腋窝无肿大淋巴结。
【诊断要点】
1、临床表现
(1)乳房胀痛: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,往往在月经前(一般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)疼痛加重,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,但病程较长者以上规律可以消失。
(2)乳房肿块:一侧或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,呈颗粒状、结节状或片状,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,质地韧,有弹性,可活动,以外上象限为多,可伴有触痛。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。为元色或黄色。腋窝无肿大淋巴结。
2、辅助检查
(1)钼靶X线检查:增生的乳腺组织呈棉絮状或毛玻璃状密度增强影,如有囊性增生可见增强影中有圆形透亮阴影。
(2)红外透照检查:利用乳腺组织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不同,其透射图像可显示乳腺内部结构,乳腺囊性增生症透光一般无明显异常,增生明显处透光度可减弱,血管图像正常。
(3)B超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。
(4)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、切除或切取活检是可靠的诊断手段。
(5)乳腺增强核磁共振。
【治疗方案及原则】
本病的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,治疗目的为减除疼痛和排除恶性肿块的可能。
1、抑制雌激素和平衡雌孕激素治疗如服用雄激素、三苯氧胺、孕激素等,但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,长期服用可干扰体内内分泌调节,产生其他一些副反应。
2、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在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中具有独到之处,现为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。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、胃、冲任脉有密切关系。因此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,包括疏肝理气、调和冲任及调整卵巢功能。
3、其他药物 小剂量碘剂可刺激垂体前叶产生黄体生成素,促进卵巢滤泡黄体化,从而使雌激素水平降低,恢复卵巢的正常功能。维生素E可使乳房经前疼痛减轻,乳房结节缩小。
定期检查,密切随访 对于局限性增生的肿块,应在月经结束后1周至10天内复查,若肿块变软、缩小或消退,则可予以观察并继续中药治疗,并嘱病人每隔2~3个月到医院复查。对于35岁以上、具有发生乳腺癌高危因素者,月经前后无明显变化者,肿块边界较明显者,应予手术切除并作病理检查,以排除恶性可能。如果病理结果为高度不典型上皮增生,则可结合其增生程度、年龄以及病人的要求决定手术范围。如果对侧有乳腺癌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者,以及年龄大、肿块周围乳腺组织增生也较明显者,可作单纯乳房切除术。若无上述情况,可作肿块切除后密切随访。